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陆河县卫生健康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1523091787426E/2022-00040 分类:
发布机构: 陆河县卫生健康局 成文日期: 2022-03-24
名称: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远离肺结核,这些知识要知晓!附最新宣传九宫格
文号: 发布日期: 2022-03-24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远离肺结核,这些知识要知晓!附最新宣传九宫格

发布日期:2022-03-24  浏览次数:-

  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生命至上 全民行动 共享健康 终结结核”。

图片

  13岁的亮亮去年连续咳嗽、咳痰不止,父母以为是感冒,给他买药吃了近1个月还不见好转,只好带孩子去医院。拍片检查后,亮亮被诊断为肺结核。经过半年的规范治疗,亮亮才顺利康复。

  现实中,因症状不明显而延误结核病治疗的事例还有不少。

  结核病是由于感染了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结核杆菌可以侵入人体全身的器官,比如,侵犯脑膜为脑膜结核,侵犯骨骼为骨结核,侵犯肾脏为肾结核等,最常见的是侵犯肺部引起肺结核。肺结核占各类结核病的80%以上,是造成结核病传播的主要类型。


肺结核有什么症状

人体初次感染结核杆菌,通常绝大多数人没有任何症状,也不发生结核病,但当少数感染者抵抗力下降时,可患上结核病。

结核病初期症状比较轻微,不易引人注意。随着疾病进展,肺结核患者常见的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盗汗、逐渐消瘦等。常见的呼吸系统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咯血、胸闷等。肺结核患者的症状并不是结核病所特有的,一些其他疾病可能表现为同样的症状,加上肺结核的早期症状易被忽略,有的被误认为“感冒”“气管炎”而延误治疗。因此,如果咳嗽、咳痰超两周或有咯血症状者,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


肺结核传播途径有哪些

肺结核是呼吸道传染病。结核杆菌通过肺结核患者咳嗽、咳痰、打喷嚏播散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带有结核菌的飞沫即可能受到感染。与肺结核患者共同居住,同室工作、学习的人都是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有可能感染结核杆菌,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排查。此外,抵抗力较弱的人群也是易感者,包括儿童、青少年、老年人,以及糖尿病患者、尘肺病患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等。


为什么要早发现早治疗

肺结核传染性最强的时间是在发现及治疗之前,所以应当重视早期发现和及时、规范治疗疾病。

第一,及早发现肺结核患者,快速控制疾病传染源。这是目前结核病防治最重要的措施。有结核病症状的人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拍胸片、痰涂片检查、结核杆菌素试验等,以明确诊断。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肺结核的重要方法之一,更直观可靠的方法是对患者的痰液作涂片或培养检查,如发现结核杆菌阳性,则认为具有传染性,应及时隔离,并接受规范治疗。

第二,患者要积极治疗。一旦确诊为肺结核,患者就要按照科学规范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治疗成功的关键是完成全疗程,中途不能停药,否则容易形成耐药肺结核,不仅治愈率低,且治疗费用高,社会危害大。肺结核治疗全程为6~8个月,耐药肺结核治疗全程为18~24个月。按医生要求规范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患者都可以治愈。

第三,切实保护容易被感染的人。提高人群抵抗力是基本措施。鼓励大家适当增加营养,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此外,接种疫苗是预防肺结核的利器,我国为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卡介苗,可有效预防儿童重症肺结核的发生。

第四,迅速切断传染途径。结核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传染。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患者及其亲友的宣教,患者应注意不对着他人咳嗽,不随地吐痰,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外出时应佩戴口罩,以免带菌飞沫传播,患者接触的物品、居室等应及时消毒;另一方面,加强对全社会的卫生宣传工作,个人应做好安全防护,公共场合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坚持少聚集、勤洗手、戴口罩等卫生习惯。


图片

图片


康辉

肺结核通过呼吸道传播,每个人都有可能被感染。

图片


靳东

咳嗽、咳痰2周以上,应怀疑得了肺结核,要尽早到医院诊治。

图片


常远

首次发现就是最佳的治疗时机,一定要严格按医嘱治疗。

图片


马思纯

不坚持治疗,普通肺结核可能会变成顽固的耐药肺结核。

图片


悦悦

耐药肺结核,治疗难度大,传染他人后也是耐药肺结核。

图片


刘婧

得了肺结核不要慌,规范全程治疗才有可能治愈。

图片


  白岩松 

终结结核病,必须控制结核潜伏感染。

图片


马丽

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是肺结核高发人群,要主动检查。

图片


濮存昕

新生入学、新员工入职前要进行结核检查。

图片


蒋雯丽

勤洗手、多通风、不扎堆、戴口罩,可以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图片


刚强

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掩住口鼻,文明又防病。

图片


来源:健康汕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