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陆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陆河县“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
  • 2024-04-01 17:14
  • 来源: 陆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布机构:
  • 【字体:    

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陆河县“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方案(2023—2027年)》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县教育局反映。

  陆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3月4日     


  陆河县“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教育行动方案(2023—2027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的通知》《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方案(2023—2027年)》《中共汕尾市委办公室 汕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我县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补齐乡村教育短板,全面提高全县教育发展水平,服务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结合陆河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主要目标

  到2025年,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基本建立,城乡教育差距缩小,均等化水平提高,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县建成至少3个目标明确、权责清晰、有效运行的城乡教育共同体,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高。

  到2027年,城乡教育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乡村教育独具特色,乡村学校“美而优”,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县建立一批城乡教育共同体,力争通过广东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评估,有效提升普通高中整体办学水平,培育一批特色优质普通高中,创建一批融合教育示范区、示范校,全县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教育服务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

  二、主要任务

  (一)优化县镇村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1.优化城乡学校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学校布局,以全县为单位制定、完善城乡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妥善处理好就近入学与适度集中、办学规模和教育质量的关系。在保障基本条件前提下,推进以乡镇为中心适度集中办学,加强乡镇公办寄宿制学校建设,并适当扩大招生地段辐射范围。按程序因地制宜做好生源极少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撤并工作。支持生源不足或不具备独立开办公办幼儿园条件的地区通过设立公办幼儿园分园、设置农村小学附设幼儿班或城镇微小型幼儿园等形式规范办园。

  2.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对照国家及省定基本办学条件标准,查找不足,建立工作台账,明确工作措施,补齐学校办学条件短板。全面消除C、D级危房校舍,推进中小学校“厕所革命”,建设好乡村学校必要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卫生健康和心理辅导场室(所)并配齐设施设备,确保到2025年前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加强城镇公办中小学校学位建设,巩固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成果,全面消除普通高中56人以上大班额。鼓励支持乡镇小学加强午餐供应、强化校车运行保障。

  3.提升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水平。实施我县普通高中学校(以下简称县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加强普通高中招生管理,全面落实属地招生和公民同招政策。健全教师补充、培养机制,探索实施在职教师学历提升专项行动,着力提高县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推动完成县中标准化建设,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推动我县通过高校帮扶、深圳对口帮扶、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开展县中托管帮扶。依托省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结对帮扶机制,推动深圳技术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帮扶我县开展教师培训、教研、支教、实习顶岗等活动,提升县中办学水平。深入推进新课程新教材示范区、示范校建设。实施普通高中分类改革,强化对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统筹,培育创建特色县中。

  4.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探索建立幼儿园、中小学权责清单和办学行为负面清单制度。完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依法治校,完善法人治理和内部制度规范,提升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探索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落实学校用人权,创新完善学校补充人员机制;完善学校公用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加大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

  5.推进小学集团化办学模式。落实《关于印发〈陆河县推进小学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的通知》(陆河教字〔2023〕118号)要求,按照试点推进、均衡发展、开放协同、核心带动、内涵发展原则,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前期成立10个教育集团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通过先进办学理念辐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文化生成融合等策略,聚焦内涵建设,促进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强化乡镇学校联城带村功能,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6.着力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和公办寄宿制学校实施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和公办寄宿制学校(以下称“三所学校”)质量提升工程,集中力量向“三所学校”增加资源投入,补齐短板,按标准补足配齐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提高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强化“三所学校”人员保障,加强“三所学校”校(园)长、优秀教师培养、培育、培训,配齐配强“三所学校”校(园)长、学科教师队伍。进一步改革创新,探索给予“三所学校”一定的办学自主权,鼓励支持学校在遵循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探索开展课程教学、教育评价等改革。

  7.健全乡镇学校管理模式加强乡镇学校管理,优化乡镇学校管理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幼儿园、小学、初中同学段整合为三个或多个独立法人机构,实行“一园多点、一校多区”一体化管理,提升教育资源使用效益。建立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初中学校为主体,同乡镇内若干所幼儿园和义务教育学校为成员的学区,推进实施学区内教师“走教”制度,推动加强学区内同学段学校课程、教学、教师、研训一体化管理,实现学区一体化办学、综合性考评、协同式发展。

  8.创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全面落实《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粤教基函〔2022〕32号)等文件精神,推动县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补齐乡村教育短板,全面提高我县教育发展水平,创建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积极推动3个城乡教育共同体(县实验中学牵头带动水唇镇各学校、县河城中学牵头带动螺溪镇各学校、县河城二中牵头带动东坑镇各学校)创建工作,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师资培养、校园文化、资源建设、学生交流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引领与示范、指导与帮扶、支持与协作,合力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共进,有效整体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全面振兴乡村教育

  9.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探索具有乡土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强化学习方式变革。用好乡土资源,丰富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内容,注重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衔接。鼓励乡村学校探索小班化教学。幼儿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科学合理组织和实施幼儿一日活动。开展初中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积极探索普职教育融通。

  10.全面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加大乡村教师补充力度,深入实施“公费定向培养”“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银龄讲学计划”等系列政策,为乡村学校精准补充优质教师资源。加强我县教师发展中心内涵建设,推动教研基地、校本研修示范校、“三名”工作室协同发展。深入推进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完善全县分级分类培养培训制度,在县级培训名额分配中向乡村教师倾斜。实施教师全员轮训计划,深入实施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大力推进县校二级教研体系建设,建立教研员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蹲点联系制度。培养一批乡镇中小学兼职教研员。依托全县教研项目与平台,充分发挥教研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11.深化城乡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和巩固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成果,加强全县教师资源统筹管理,在核定的编制和岗位总量内,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学校规模、师资队伍结构、承担教育教学改革和任务需要等实际情况,统筹提出辖区内各学校编制和岗位的具体分配方案以及动态调整意见,报同级机构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及财政部门备案。对寄宿制、承担较多教学点管理任务等的乡村学校,可以适当增加人员力量。完善交流轮岗激励机制,实施选优配强乡村校(园)长工程,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

  12.完善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全县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两个不低于或高于”政策要求,深入实施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推动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落实班主任待遇保障。关心关注乡村教师工作生活,加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将符合条件的乡村学校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范围,统筹解决乡村教师开展走教、交流轮岗、支教跟岗等工作的住宿需求。深化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支持乡村中小学按规定设置“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教师中高级岗位,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途径。推动建立乡村教师定期体检和心理健康干预制度。建立“首席制度”,完善相关表彰奖励政策。

  13.推进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数字化教育教学的设施和环境。强化数字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学科体系化数字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数字化教材规模化、常态化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化学习。推进校地结对、区域教育数字化精准帮扶新模式,开展多类型、广覆盖的教育帮扶实践。

  (四)着力构建全县良好教育生态,提升教育育人成效

  14.全面规范办学行为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严格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十不得一严禁”要求。按照国家和省的招生工作要求,规范招生入学行为和校园开放日管理,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编班管理。深入推进“双减”和“六项管理”工作,严格落实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重视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规范教学实施。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科学做好幼小衔接。

  15.健全特殊群体教育关爱机制健全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教育服务体系,完善档案登记和台账管理,关注心理健康。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健全个性化帮扶机制,保障学生按时完成学业。落实学生资助政策,确保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以及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健全控辍保学常态化监测机制,“一人一案”及时跟进劝返复学。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加强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双向融合。

  16.发挥乡村学校教育浸润作用推进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平台建设,发挥寄宿制学校全天候育人和乡村学校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合理安排学生在校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学生课内认知学习和课外体验衔接融通。基于城乡劳动教育资源差异,探索开展城乡学校劳动教育结对共建活动,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发挥学校辐射作用,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建立新型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多途径宣传家教理念,促进家校共育。

  (五)持续提升教育服务能力,高质量赋能区域协调发展

  17.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发展能力优化中职学校布局,深入实施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改善我县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建设优质中职学校,集中力量办好一所面向在校学生和当地各类学习群体的职业教育学校。落实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服务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引导推动职业学校紧紧围绕“立足汕尾、对接湾区、面向未来”的发展定位,以“5+N”先进制造业、“3+2”现代产业需求为导向,以高质量就业为着眼点,推动学科设置改革,建设一批紧贴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水平专业。依托产业园区,统筹职业教育资源对接区域重点产业、园区重点企业,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产教联合体。

  18.夯实乡村人才振兴基础支撑。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建设乡村振兴相关高水平专业群或示范专业,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开设农林牧渔专业,设立农村电子商务、现代农业技术等专业点,按“适农”要求升级改造传统专业。积极实施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专项行动计划和基层订单定向医学生专项培养行动。

  19.对接高校开展科技服务积极对接深圳技术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组织创新团队以提升我县特色产业,特别是以现代农业竞争力为重点,帮助提高我县区域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助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促进学科、人才、科技与产业紧密衔接互动。以广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共同体为依托,积极对接高校加强与县镇村和龙头企业的合作,共建一批农技推广工作站、产学研合作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支撑服务平台,解决一批产业“卡点”和企业发展技术问题。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方案相关工作落实,切实加强统筹领导,将相关工作纳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等工作系统性、一体化推进;落实行政主管部门与属地管理责任,制定实施方案,出台配套政策,健全工作机制,突出工作重点,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目标要求、实施路径,确保取得实效。

  (二)坚持试点先行。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试点工作方案,加强改革创新,着力打造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特色样本,积极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工作探索可复制可推广路径;积极争取省级资金支持,重点用于“三所学校”建设、城乡教育共同体创建、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培养及课程教研建设。

  (三)强化督导评价。将教育行动方案相关工作落实情况作为各镇、各有关部门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教育发展评价的重要指标。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根据工作考核实际情况,按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四)营造良好氛围。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坚持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及时总结各镇、各相关部门涌现的好经验、好做法并积极予以宣传推广。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及新媒体等媒介作用,引导和动员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形成良好氛围。

  附件:陆河县“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重点任务


序号

项目名称

目标任务

责任部门

1

城乡中小学校布局优化工程

全面摸清全县城乡学校底数,密切关注学生数为零的乡村学校并做好是否继续办学研判。制定城乡学校布局专项规划,重点聚焦未来五年内“三所学校”、小规模学校及存在大班额、大校额学校的区域布点规划和结构调整,明确时间节点和实施路径。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程序撤并(恢复)确有必要撤并(恢复)的小规模学校。到2025年,每个乡镇(不含街道)至少建有一所公办寄宿制学校,每个乡镇建有1所以上规范化公办中心幼儿园。全面消除普通中小学校大班额、大校额。

县教育局牵头、各镇人民政府,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交通运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县中托管帮扶工程

推动高校帮扶、深圳对口帮扶、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开展县中托管帮扶。通过深圳技术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对口帮扶,开展教师培训、教研、支教、实习顶岗等活动,提升县中办学水平。探索实施在职教师学历提升专项行动,采用自主培养、联合培养等多种模式,着力提高县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争取珠三角地区依托区域帮扶机制,支持县中提高办学水平。探索建立高中教育以地市为主的管理体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完善河田中学领导班子管理机制。

县教育局牵头,县委组织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三所学校”质量提升工程

加大“三所学校”支持力度,支持“三所学校”发展。全面改善学校场所设施、仪器设备、生活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短板弱项。推动将名校(园)长配备到“三所学校”,加大“三所学校”学科骨干教师、中小学本科学历以上教师、幼儿园专科学历以上教师配备力度,通过跨校评聘、设立校(园)特设岗位等吸引优秀骨干教师到“三所学校”交流任教。通过高端研修、设立专项培训项目、“三名”工作室、专题教研等方式加强“三所学校”校(园)长、教师培育、培养、培训。到2024年,“三所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专任教师足额配备,教师补充、培养、培训机制健全完善,各项政策待遇有效落实。到2027年,“三所学校”功能室建设、教学设备、生活服务设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不低于县城优质学校,校园文化氛围浓郁,学生学业水平与县城优质学校差异率低于15%;幼儿园保教质量水平较高,安全管理规范优质;户籍儿童学前、小学和初中生源在当地学区内就读的比例逐年提升;“三所学校”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

县教育局、各镇人民政府牵头,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

乡镇学校管理模式优化工程

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幼儿园、小学、初中同学段整合为三个或多个独立法人机构,实行“一园多点、一校多区”一体化管理。推动建立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初中学校为主体,同乡镇内若干所幼儿园和义务教育学校为成员的学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初中学校工作力量,加强乡镇学校一体化管理,提升教育资源使用效益。到2025年,基本实现乡镇学区化管理全覆盖,学区内教师“走教”制度完善,通过跨校兼课、走教、支教、轮岗等方式,教师在学区内学校流动顺畅。到2027年,乡镇学校管理模式更加优化,学区内资源统筹调配无障碍,使用效益进一步增强。

县教育局、各镇人民政府牵头,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

城乡教育共同体创建工程

制定《陆河县城乡教育共同体创建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城乡教育共同体未来五年建设规划。为每个共同体选择一所质量好、指导能力强的县城公办学校(教育资源)作为牵头校,通过“县城优质公办学校(教育资源)+‘三所学校’+乡村其他学校”办学模式,充分发挥“三所学校”上联县城学校、下带农村学校的“支点”作用,带动提升我县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城乡教育共同体实行统一领导,人财物由牵头校统一调配和使用;城乡教育共同体内各校机构编制分别核定、统筹使用;教师统一招聘,统一培养,跨校区无障碍调配。推进共同体行政、人员、资金、教学、研训、资源、考核一体化管理。到2025年,全县创建至少3个城乡教育共同体,城乡教育共同体运行管理顺畅,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到2027年,全县城乡教育共同体功能形态完善,内部资源调配无障碍,运行管理优质高效,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

县教育局牵头,县委编办,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

选优配强乡村校(园)长工程

严格落实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的相关规定,严把校(园)长入口关,改善和优化校长队伍素质结构,加强后备校(园)长培养力度,遴选一批城区年轻后备校(园)长到乡村担任校(园)长。实行校长城乡定期交流轮岗机制,领导人员在同一岗位连续任职一般不超过10年。到2027年,力争全县45岁以下乡村校(园)长达到50%以上。

县教育局牵头,县委组织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

乡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工程

开展乡村教师系列培训计划,加强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校(园)长任职培训、提高培训和专题研修,全面提高校(园)长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加大对全科教师、音体美劳心理等学科教师培养培训力度,组织富余学科教师参加全科教师培训计划。村小、教学点新招聘的教师,5年内须安排到县城学校或乡镇中心校任教至少1年。教研员5年内至少到乡村学校指导30次;新入职教研员3年内蹲点时间不少于1年。教研室每学期对乡村教师进行专项培训2次以上,每学期安排乡村教师上公开课或汇报课。小规模学校教师每学年参加区域集体教研活动的机会不少于活动总量的80%。实施“互联网+教研”,通过开展网络名师工作室、线上线下混合教研、虚拟教研、智能研修等教师研修模式,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到2025年,实现乡村学校教师学历全面达标,继续教育培训学时完成率100%;乡村学校教研全覆盖,教学质量与城区学校的差距逐年缩小;乡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明显提高,数字化教育教学实现规模化、常态化应用。

县教育局牵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8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三年行动工程

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统筹规划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落实《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教学管理,大幅度减少地方课程种类、减少开设年级和课时量,地方课程保留三种课程,原则上在部分年级开设,一个年级最多开设一门,高中不设地方课程,增强学校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乡土文化优势禀赋,指导乡村学校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县教育局牵头

9

特殊群体关爱教育工程

健全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加强民政和教育部门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数据定期比对,及时标注学籍系统相关儿童信息。针对特殊群体开展精准个性化帮扶工作,指导学校建立教师“一对一”帮扶制度,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慈善资源投入、教育和心理专业志愿服务参与等方式加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精准化教育帮扶和心理健康服务。推动每个乡镇建成小学和初中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推动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特殊学生人数较多的乡镇设立特教班,鼓励在九年一贯制学校、寄宿制学校设立特教班。推动普通教育学校针对特殊教育学生制定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为随班就读学生适应课堂教学提供适宜的学习资源和训练项目。开发面向留守儿童、学困儿童、特殊儿童等群体关爱教育教学指导用书,确保全县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10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6%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96%以上,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儿童少年入学率保持在97%以上。

县教育局牵头,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卫生健康局、县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10

乡村温馨校园创建工程

持续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在硬件达标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乡村学校的安全防护能力,提升学校整体办学育人水平,为乡村孩子创设环境优美、安全舒适、快乐和谐的就学条件。2023—2027年期间,全县创建乡村温馨校园2所以上。

县教育局牵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陆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