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陆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陆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2012-09-21 09:07
  • 来源: 陆河县信息中心
  • 发布机构:
  • 【字体:    

目 录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3、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4、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5、人民生活大为改善

6、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7、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二)发展环境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战略

(三)基本原则

(四)主要目标

三、“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1、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3)加快发展特色农业

2、加快发展生态型工业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2)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3)积极发展园区经济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1)加快发展生态旅游

(2)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3)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二)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加快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2、加快电力能源体系建设

3、抓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4、加强现代信息体系建设

(三)加快宜居城乡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1、加快推进县城功能建设

2、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

3、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加快对外开放合作,促进“两源”经济发展

1、加强区域交流合作

2、推进外贸转型升级

3、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五)加快完善民生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3、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4、实施城乡安居工程

(六)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2、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3、加强人口计生和殡改工作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6、推进依法治县工作

(七)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两型”社会发展

1、加强林业生态建设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3、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4、着力推进节能减排

(八)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3、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4、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九)加快规划组织实施,促进投资拉动增长

1、强化规划协调衔接

2、强化指标约束

3、强化项目规划实施

 

陆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县推进生态文明县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为建设生态文明县打下坚实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陆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陆河县委关于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指导“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建县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五年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发展形势,结合陆河实际创造性地贯彻中央和省、市各项工作部署,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县”为总目标,积极推进“四抓四促”、“三乐三从一坚定,四保四治八不乱”、“突出县城、集聚发展,富镇强村、兴业富民”的总体思路和工作要求,把发展当作第一要务,把稳定当作第一责任,把惠民当作第一追求,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十一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详见表一),。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表一   陆河县“十一五”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单位

2005

实绩

2006

实绩

2007

实绩

2008

实绩

2009

实绩

2010

实绩

2006-2010年均增长(±%

   一、全县生产总值

亿元

16.029

18.185

20.85

23.912

26.42

32.11

12.7

   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4.0629

4.3737

4.8907

5.7587

5.996

6.88

6.0 

   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

5.0384

5.6445

6.3394

7.0741

7.6821

9.39

 13.9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6.9275

8.167

9.6194

11.08

12.7419

15.83

 16.9

   二、工业总产值

亿元

9.3924

11.68

14.3

13.71

14.3261

17.59

14.7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2.6068

3.4942

4.8341

4.0814

4.8293

7.02

22.3

   三、农业总产值

亿元

7.2066

7.3025

8.2959

9.8141

10.1297

11.51

6.2

、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万元

4939

6229

8146

9693

12165

16160

26.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8.75

10.67

13.92

15.352

18.3069

21.76

19.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9.17

10.33

12.22

15.11

18.409

20.57

18.8

   七、外贸出口总值

万美元

1364

2602

3391

1089

791

1137

 

   八、外商直接投资

万美元

944

1106

1522

1238

220

438

 

   九、农民人均纯收入

3733

3938

4181

4578

5130

6070

10.5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全县生产总值由2005年16.0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2.11亿元,年均增长12.7%,实现翻番目标。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4939万元增加到2010年1.61亿元,年均增长26.8%,实现翻两番目标。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外向型工业增势强劲,第三产业不断壮大。农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7.2亿元增加到2010年11.57亿元,年均增长6.2%;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9.4亿元增加到2010年17.59亿元,年均增长14.7%;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7.4:28.6:34.0调整为2010年的21.3:31.7:47.0,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乡建设扎实推进,规划龙头功能得到强化,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陆河大道南段详细性规划及3个中心镇规划修编工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建县道33公里,完成农村硬底化公路560公里,全县公路总里程1138.8公里,行政村通车率92%。电力能源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县电网主干线及农网改造基本完成,河口110KV,南万、螺溪35KV输变电站建成运行;新建泰丰、城南等11座水电站总装机9405KW,技改电站17宗总装机15670KW,全县共有水电站88座总装机达到63575KW,被授予“中国农村水电之乡”称号;县城市政设施建设不断加快,配套功能逐步完善,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完成了吉康华苑一期、聚福苑商贸商住中心、螺河1号、县城供水扩建工程、县大坪水质净化厂工程等项目建设,总投资4950万元、总库容172万立方米的县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已批准立项建设。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8.7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1.06亿元,年均增长19.2%。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优先发展教育取得显著成效,河田中学续建工程全面完成,新建陆河中学、外国语学校基本完成,河口中学、水唇中学、河城中学等学校扩建工程取得新成就,2006年以来,完成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校建设项目95宗。初中毕业生升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由2005年的 66.7 %、44.2%上升到2010年的96%和 85%。县城文体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完成了县城体育训练馆主体工程、岳溪生态公园登山步道部分工程建设以及县体育馆规划设计等项目前期工作。河田高景、东坑地景分别入选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完成了东坑、水唇、南万等镇卫生院及河口卫生院住院楼工程建设。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05年7.24‰下降到2010年6.57‰,实现二类地区管理目标。殡改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完成了镇级公益性公墓山建设、县殡仪馆立项审批工作。

    ──人民生活大为改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水平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农村“五保”供养、优抚对象和城镇“三无”救济对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至2010年,实现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63%,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3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9.5%。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2005年的3733元增加到2010年的6070元,年均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9.1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0.57亿元,年均增长18.8%。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文化体制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对外开发水平稳步提高,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一批重点项目相继落户。2006年来累计完成外商直接投资5050万美元,累计完成外贸出口总额9800万美元。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7%,提前实现省级林业生态县目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以上,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节能减排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螺河、榕江河保持二类水质标准。螺溪镇被省评为“宜居城镇创建指导点”之一,新田镇丰山村被确定为全省首批20个“宜居村庄创建指导点”之一。

    “十一五”规划目标的胜利完成,为我县实施“十二五”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与全市尤其是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县域经济薄弱,经济总量偏少,产业结构层次低。二是工业经济基础薄弱,规模以上工业偏少,产业链尚未形成。三是对外交通市政配套逐项加以解决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城镇化进程缓慢。四是财政收支压力大,可支配财力严重不足,社会发展任务艰巨。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引起高度重视。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陆河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将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从国际环境看,形势复杂多变,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世界经济经历金融危机后逐步复苏,进入恢复性增长和结构加速转型的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更趋深入,产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变革,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利契机,为我县加快产业调整、提升产业层次带来新的机遇。同时,全球各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市场资源竞争呈现不断加剧的趋势,仍然存在复杂多变的不确定因素。从国内环境看,发展环境向好,区域竞争压力加大,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国家继续实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发达地区新一轮产业转移加速,泛珠三角尤其是粤港澳实现更加紧密的经贸协作关系,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政策措施,深汕特别合作区升格为省级试验区,为我县加强与地区间的交流合作和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国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将强化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区域管理战略,增加了地区之间发展竞争;全省各地竞相发展、你追我赶,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从我县所外发展阶段看,地区后发优势凸显,县域发展任务艰巨,发展优势大于劣势。“十一五”规划目标的胜利完成,为我县“十二五”以及未来一个时期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共识,我县列入生态发展功能区,具有争取政策扶持的潜力,将为加快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随着潮惠、天汕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必将大大改善我县的发展环境;此外,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已逐步建立完善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组织推进机制,锻炼了一支思路宽、作风好、能力强的干部队伍,形成了团结奋进、干事创业、不甘人后的良好氛围,将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但是,由于受生态功能区的制约,发展工业将受到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用地政策严格限制,受交通区位等因素影响,也给我县加快发展带来更大挑战。对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认识,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调动各种有利条件,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妥善化解各种矛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以“三乐三从一坚定,四保四治八不乱”为总体思路,以建设生态文明县为总目标,以推进“绿色崛起,出色生活”为主线,以加快“经济建设、生态建设”为重点,以实施“集聚化发展、城镇化发展、产业化发展”为战略,以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实现“经济提速发展、基础日臻完善、城乡生态宜居、社会繁荣和谐、人民安居乐业”为主要目标,加快推进“一心(县城中心)二区(新河、城东工业区)三园(岳溪生态公园、火山峰森林公园、特色教育产业园)四基地(旅游渡假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生态工业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新陆河。

    (二)发展战略

    ──集聚化发展。坚持以建设“两型”社会为目标,按照《陆河县发展战略规划(2010-2030)》“一心一轴三区”的空间布局要求,以县城和八个镇区为城镇化发展载体;以新河、城南、城东工业园区为工业发展载体;以金龙五洲、御水湾、新昶宏、温泉度假区和西北生态旅游长廊等为现代旅游载体,引导产业集聚发展,辐射带动镇村发展。逐步实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城镇化发展。坚持以建设“宜居城乡” 为目标,按照《陆河生态文明发展规划(2009-2020)》要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和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依托新河、城南、城东产业转移园以及金龙五洲温泉度假村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按照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要求,促进“工业进园,商业进圈,农民进城,居住进区”,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产业化发展。坚持以发展“两源”经济为目标,按照《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2010—2015)》要求,依托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产业,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和基础产业,培育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引导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集中,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基本原则

    ──坚持转变方式科学发展,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把坚持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全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按照建设创新型社会的目标要求,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促进发展的主要动力,加快建立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要求,牢固树立“保护也是发展”理念,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全面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管理,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有机统一。

    ──坚持民生优先和谐发展,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落实“从优惠民”措施,把改善和保障民生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全面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实现城乡统筹、扩大就业、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高,实现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保障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四)主要目标

    ──经济提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16%,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全县三次产业结构形成二三一格局。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到20%,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到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达到25%,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达到11%,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达到12%。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现代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基础日臻完善:高速公路贯通境内,县、镇、村三级交通网络通畅,电力能源保障有力,防灾减灾体系和现代信息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设施配套完善,圩镇辐射作用增强,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到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达到20%。

    ──城乡生态宜居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显著加强,建立起与可持续发展要求基本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建设保障体系和循环经济促进体系,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建设取得成效,到2015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城镇生活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森林覆盖率达到69.3%以上,争取创建国家级林业生态县,实现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社会繁荣和谐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意识全面确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较大发展;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跨上新台阶,居民的思想道德、综合素质和民主法制意识有较大提高,社会安全保障有力,应对公共危机的应急机制较为健全。到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人民安居乐业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加,到2015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年均增长达到10.2%,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达到18%。“十二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详见表二

 

表二   陆河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表

指   标

单位

2010年

 “十二五”时期预期值

市“十二五”

年均增长

(±%)

完成数

比上年增长

(±%)

2011年

计划增长

(±%)

2015年

预期值

“十二五”

年均增长

(±%)

1.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

亿元

32.11

16.2

16

65.72

16

17

第一产业

亿元 

6.88

6.2

 

 

-

-

第二产业

亿元 

9.39

23.1

 

-

-

-

第三产业

亿元 

15.83

16.1

 

-

-

-

2.农业产值

亿元

11.51

6.3

6

16.27

6

5

3.工业总产值

亿元

17.59

25.2

23

47.47

20

30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7.02

49.3

35

31

35

38

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万元

16160

32.8

28

49300

25

23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

21.76

18.9

25

55.98

20

22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0.57

18.3

18

49.68

18

18

7.外贸出口总额

万美元

1137

43.7

11

2020

11

15

8.外商直接投资

万美元

438

99.1

12

675

12

20

9.万元GDP能耗

吨标煤

按市下达指标

-8.8

按市下达指标

 

 

10.符合政策生育率

%

9.7

1.74

97

98

0.02

 

11.人口自然增长率

6.48

-0.09

6.4

6

-0.04

 

12.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

96

3.1

2

100

0.8

 

1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84.9

21.4

1

90

1

 

14.城镇失业率

%

3

 

-0.02

 

 

 

15.农民人均收入

6070

14.8

10

8788

8

11

16.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

%

63

65

67

72

递增1

 

17.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

39

41

41

44

递增1

 

1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100

 

100

100

 

 

19.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

%

70.98

 

 

83

2.5

 

20.农村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

%

80

 

 

90

2

 

21.森林覆盖率

%

67

 

68

69.3

0.45

 

22.耕地保有量

万亩

16.2212

 

-0.05

15.4965

-0.04

 

23.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365

 

 

365

 

 

24.污染物排放#SO2排放总量

580

5.8

按市下达指标

600

 

 

#COD排放总量

1495

-22.2

按市下达指标

2433.3

 

 

25.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10.4

 

11.6

15.5

1

 

26.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

75

 

3

90

3

 

27.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60

 

3.3

75

3

 

    三、“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

    围绕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目标,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各项方针政策,结合我县实际,要切实抓好“八加快八促进”工作。

   (一)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要以坚持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原则,以壮大经济总量为目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争取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使我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以特色农业为基础、规模工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的产业新格局。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7亿元以上。

    1、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积极推进创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县活动。实施品牌立农、科技兴农、产业强农战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立足本县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到201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6.27亿元。

   (1)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农田灌溉设施、机电排灌设施、节水喷灌工程、应急抗旱水源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建水库40宗,山塘、水坡除险加固工程66宗,新建节水灌溉示范工程25宗,改造中低产田8.2万亩;计划新建、技改小水电站26宗,续建5宗,巩固水电农村电气化县活动成果。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严格执行土地政策,坚决制止私卖土地行为,切实抓好坡地园地开垦和土地整理项目。到2015年,开发补充耕地320公顷,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农用地保持在15653公顷左右,建设用地控制在4567公顷左右。稳定农业播种面积,粮食及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6.5万亩以上,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增长,力争实现每年粮食总产增加3000吨的目标。加快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能力;加强县、镇、市场三级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坚持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的联动机制。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推进伟能青梅、辉强油茶、生宝木瓜、重信灵芝、元升油橄榄、华通丰产树种等种植和深加工基地建设。到2015年,发展培育8家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市级5家。建立发展农民合作社50个,发展农业科技示范户2000户。

   (3)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推进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县创建活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到2015年,发展种植青梅15万亩、丰产树种15万亩、油茶20万亩、油橄榄10万亩、木瓜5万亩、香蕉3万亩、樱花1万亩、茶叶0.5万亩、灵芝繁育生产等种植基地。建设一批特色专业镇、村及农业合作社,拉动农业经济发展。大力扶持发展“菜篮子”工程,加快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继续完善生猪规模化标准养殖场,合理开发淡水养殖,适度发展珍稀禽畜养殖。全力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发展壮大农业经济总量。

    2、加快发展生态型工业

    坚持走生态工业化道路,依托工业园和生态产业园,推进工业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和资源加工型产业,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计划达到47.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31亿元,年均增长达到35%。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技术创新、自主创新,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珠宝首饰加工等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麦卡、日升、伟能等企业参与国际会展的营销网络,打造电工器材、珠宝首饰、青梅系列产品等具有本地特色的名牌产品,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2)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坚持生态型、资源型、轻工型、外向型的工业发展方向,通过引进国内外企业集团,运用现代先进设备、技术工艺和管理方式,重点加快水电、风电资源整合开发,大力发展青梅、油茶、油橄榄、灵芝、木瓜等高附加值农副产品深加工,积极发展曲奇饼干、青梅月饼、矿泉水、纯净水等系列食品饮料的加工开发,适度发展丰产树种系列产品加工制造。使之成为我县新兴的骨干产业,打造具有地方传统优势的生态环保型、资源循环型经济实体,提升绿色经济总量。

   (3)积极发展工业园区经济。坚持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按照产业布局规划和功能分区的要求,依托工业园区为载体,引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工业经济规模。新河工业园:以引进机械制造、原材料加工等基础产业为主,重点加快钜新生态科技工业园开发建设,发展电子类、太阳能光伏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城南工业园:以引进纺织服装、珠宝首饰等精细加工类轻工产业为主。城东工业园:以发展食品饮料、生物保健等系列消费类食品研发生产为主。逐步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功能分区优化,资源利用高效,生态安全环保的现代产业生产基地。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方向,切实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重点来抓,全面提高服务业效益、质量和水平,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1)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坚持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并重,构建“青山永续,绿水长流、蓝天常在、白云缥缈”的优越旅游环境。按照“一心、三片、十区”的旅游规划布局要求。加强旅游规划管理,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县城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加快推进陆河酒店、泰安宾馆项目前期工作,计划在2011年前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岳溪生态博览园、火山峰森林公园、樱花主题公园等县城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规划建设,优化改善旅游接待服务环境,发挥县城旅游中心功能作用。推进金龙五洲温泉度假村项目前期工作计划在2011年开工建设;加快新昶宏、御水湾温泉度假山庄建设,计划在2012年全面竣工开业。推进西北绿色走廊生态旅游、东部客家原生态观光旅游、南部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等景区建设。打造“人文吉康、山水陆河、客俗桃源”的旅游形象,把陆河建成集会议会展、温泉度假、生态休闲为一体的现代旅游服务基地。到“十二五”期末,接待旅游人数达到45万人次,年均增长20%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达到30%以上。

   (2)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按照“科学规划、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邮政快递、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传媒等新兴信息服务业。重点推进兆丰物流仓储和县农资商品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3)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按照“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服务原则,加快推动房地产开发、社区养老服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非义务教育等产业化发展。重点推进县城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开发建设一批规划合理、质量优良、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宜居社区,谋划发展一批生态、健康、休闲、度假、旅游房地产项目。加快推进华南建筑装饰工程学院项目落户建设,进一步完善外国语学校的办学环境,打造现代特色教育品牌。

   (二)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把握国家和省继续推行扩大内需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机遇,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电力能源、城市设施、防灾减灾、民生生态保障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宜居城乡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到2015年,计划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6亿元。

    1、加快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坚持以“主攻大通道、建设县乡路、拉通网络路、对接边际路、建好客运站”为总目标,积极配合潮惠、天汕过境高速公路征地拆迁工作,争取尽快开通出境高速通道;加快推进省道升级改造建设,积极推进县道X133线、X140线、X092线、X123线等级公路升级改造建设,力争完成县镇10条总里程105公里等级公路建设,实现相邻乡镇公路直接相连、全部自然村公路路面硬底化;完成县、镇客运站和县城货运站建设,全面实现行政村通客运班车;逐步建立农村公路养护体系,做好乡村公路养护工作,基本满足农村地区交通出行和农产品运输的服务需求。

    2、加快电力能源体系建设。坚持统一规划、优化布局、调整结构的原则,加强与国资企业合作,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积极做好风能、太阳能、植物能等清洁能源项目前期筹备工作,促进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加快完成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论证工作,争取在“十二五”期间获得国家批准建设文件;继续加大小水电开发力度,加快老变电站改造增容及电网线路改造步伐,推进县电力调度中心、水唇110千伏变电站上马建设,确保发电供电安全可靠、优质高效。

    3、抓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按照“统一规划、标本兼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防、抗、救相结合的防灾减灾机制。继续完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南告、新坑等水库除险加固和重点河流防洪堤围工程以及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加强防震减灾体系、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森林火灾预警监测、扑救指挥系统、生物防火林带和防火阻隔带建设;建立县级救灾物资储备中心,购置配备救灾物资及设备,加快完善救灾网络体系和灾害应急庇护场所。

    4、加强现代信息体系建设。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政府推动、市场导向、统一标准、分布实施”的原则,构建先进、完整、高效、实用的信息化体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快宽带通讯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建设电子政务、电子信息等服务平台,全面推行政务信息网上发布、传递和共享,提高信息公共服务及应用水平。

   (三)加快宜居城乡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围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目标,按照“一心一轴三区”的空间战略规划要求和“突出县城、集聚发展、富镇强村、兴业富民”的总体要求,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分步实施”的原则,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发挥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到“十二五”期末,宜居城乡建设初具规模,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

    1、加快推进县城功能建设。按照“突出县城、集聚发展”的工作思路,围绕“一心一轴一环一带”的城市空间结构总体要求,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的建设管理制度,重点抓好县城的“三边一中三出口”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坚持以县城总体规划为指导,突出客家文化山水特色,做好县城控制性详规、建设性详规的修编工作。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建立政府启动、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的城建投资新机制,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广泛吸纳外商、企业及个人等各类投资者参与建设。“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县城中轴线陆河大道整体建设,打造成集商业贸易、商务办公、文化娱乐、旅游购物、休闲居住的现代城市功能区;加快推进教育园区、城市防洪堤以及“一河两岸”商住小区等重点项目的规划建设;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打通出口、强化枢纽、完善网络、快速通畅”为目标,构筑连接市区、辐射镇村的道路网络体系;加快完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供气、邮电通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管理,加大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及建筑景观整治力度,抓好市容市貌的优化美化和绿化工作。把县城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生态新城。

    2、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推进城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县的一项战略决策,也是实现“富镇强村、兴业富民”的重要发展载体。推进城镇化要坚持科学谋划、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做到与工业产业转移园、宜居城乡建设相结合。河田镇依托县城发展中心为载体,新田、河口镇依托新河工业园为载体,水唇、东坑镇依托城东工业园为载体。通过产业转移园建设,促进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推进城镇化要加快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城镇吸纳就业和发展服务业的能力,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产业园区和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和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筹兼顾,切实抓好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壮大农村经济;继续推进宜居镇(村)和“万村绿”示范点创建活动。到2015年,70%以上行政村达到省、市级生态示范村标准,50%的镇达到省级生态示范镇标准,25%的镇达到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标准;实施“万村绿”示范点120个,其中省级20个,县级100个,全面完成村级生态公园建设;大力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使70% 的镇、80% 的村达到示范单位标准。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规范生产生活污水排放,治理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建立完善农村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实行垃圾无害化处理。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逐步实现“县有龙头、镇有基地、村有项目、户有收益”的目标,促进勤劳致富、科技致富、就业致富。到2012年底,全县4989户贫困户基本实现稳定脱贫,80%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达到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上,实现稳定脱贫的目标。

   (四)加快对外开放合作,促进“两源”经济发展

    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推进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加强区域合作,提高开放合作水平,形成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到2015年,外商直接投资计划达到675万美元,外贸出口总值达到2020万美元以上。

    1、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把握《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契机,主动接受珠三角产业转移,加快现代产业发展,依托我县自身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寻找与珠三角合作的发展空间,加快融入珠三角。加强与港澳地区紧密合作,充分利用近邻港澳的地缘关系,以优势互补为前提,以产业合作为基础,进一步加强经贸、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合作。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2、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以扩大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规模、质量为重点,继续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充分利用新河、城南、城东工业园载体和生态资源优势,引导外资投向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生态环保等领域,继续扩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以及旅游产业的交流和合作。继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注重招商引资实效,以优越的发展环境、优质的资源供给、优良的投资服务为条件,逐步从政策招商转向产业招商、园区招商,努力提高招商引资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和投入产出率。“十二五”期间,计划引进规模以上工业项目20宗以上,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0宗。

    3、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外经、外贸一齐抓的工作思路。坚持以质取胜,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渠道。坚持对内对外相结合,把我县经济主动融入国际经济圈。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巩固发展传统产品出口,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大力发展一般贸易出口,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力扶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各种外经贸政策,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外商投资企业扩大内销。通过积极探索内外结合的经贸形式,使内外双向开放相互促进,实现互利双赢。到“十二五”期末,食品加工进出口企业要达到3家,出口创汇600万美元。要发展重点加工贸易企业6家,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其中直接出口1000万美元。

   (五)加快完善民生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纾解民困,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生活、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水平,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分布合理、功能完善、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工程”、“城乡就业援助工程”和“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计划”,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和就业训练中心,建立完善培训就业综合服务基地。积极实施劳动力双转移,抓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十二五”期间,计划每年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不少于3000人,每年新增城镇就业2500人,每年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7000人,每年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2000人以上、劳务输出15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加强劳动执法,规范劳动合同管理,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到2015年,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4450人、14868人、11056人、10854人、9870人。逐步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运行机制,提高城镇职工养老保障水平,到2015年,全县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44%以上,城镇职工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72%以上。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加强食品卫生监管和药品监管,深化农村药品“两网”建设。依法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及优抚对象、城镇“三无”救济对象的各项政策,确保供养、优待和救济标准达到省规定标准,逐步提高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县综合性养老机构和残疾人基础设施“五个一工程”建设,各镇有一所综合性福利养老机构,县建一所儿童保护中心,妥善解决孤、老、残、幼等生活问题。

    3、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系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形成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站为基础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及部分镇卫生院工程项目建设。继续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切实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切实做好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儿童保健工作,高危孕产妇筛查率、管理率、住院分娩率均达到100%,婴儿死亡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8%、2.5%以下,孕产妇死亡率低于35/10万。加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医疗救治、疫情报告信息化管理和卫生监督工作,建立健全卫生防疫信息系统。到2015年,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达到2.1人,其中医师1.2人,病床总数达到500张以上。

    4、实施城乡安居工程。实施“城镇安居工程”,加快建设廉租房、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到2015年,建设完成678套保障性住房。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大力扶持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十二五”期间,每年扶助贫困户完成危房改造不少于500户,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六)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加快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科教为基础、文化为支撑、人才为关键、制度为保证的软实力体系,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实施“教育强县”战略,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积极推进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布局,逐步实现普及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巩固和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终身教育。到2015年,每镇建成一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全县义务教育学校通过省级标准化学校验收,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城镇低于2%、农村低于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且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比率基本相当。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强成人教育、在职教育、特殊教育和岗位培训工作,积极探索利用社会资金兴办大学教育的发展模式,全力支持华南装饰工程学院建设,打造陆河特色教育品牌。

    2、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大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争文化事业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1%以上。县政府计划设立文化发展基金,专项用于扶持文化事业发展。全面提升我县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调发展。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充分发掘民间艺术、文化古迹、人文资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弘扬乡土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加快生态文明县建设提供强大支撑。加快推进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体育馆、全民健身广场、镇文化站、文化公园及妇女儿童活动场地建设。到2015年,文化设施覆盖率、人均面积拥有率均达到全省中等水平,100%的村(社区)建成文化室和“农家书屋”,50%行政村建成文化小广场,100%行政村有篮球场,全县体育人口达到45%以上,适龄中小学体育锻炼达标率达98%以上。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9%以上,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3、加强人口计生和殡改工作。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进一步完善落实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层级动态管理、利益导向工作机制,综合治理人口性别比平衡,深入开展“两无”活动,努力实现地区类型转化。全面加快县、镇、村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设施建设,到2015年,县计生服务站和80%以上镇计生服务所达到甲级标准,全县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6%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全县总人口控制在35万人以内,力争2012年人口与计生工作进入全省一类地区。大力推进殡葬改革,加强殡葬管理工作,巩固提高火化率,加快殡葬设施建设,坚决禁止乱埋乱葬现象,2012年前完成县殡仪馆和镇级公益性公墓山建设,逐步推进村级公益性公墓山建设。力争遗体火化率达到 100%,墓园入葬率达50%以上。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以科技支撑和引导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大对关系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发展共性技术的财政扶持力度,至2015年,全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区域经济有明显提升,科技软、硬环境得到改善,全县人民掀起讲科学、信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本级政府对科技投入、科技三项经费分别占地方财政总支出2-3%和1-1.5%,企业研发经费占产品销售额3%以上,“三高”农业转化率达到80%以上,各类专业人才万人占有量达到250人。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开发人才资源为主题,以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培养实用人才和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为重点,以创新人才机制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紧紧抓住引进、培养、用好人才资源三个环节,着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2015年,全县人才总量达到7000名,党政人才基本稳定在1000人,专业技术人才达到6000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250人以上,为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6、推进依法治县工作。加强“六五”普法教育,着力“营造普法学法、懂法守法、依法用法、普法护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公检法司综合保障能力建设,全力打造“平安特区”,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加快推进法院审判楼、检察技侦用房、公安看守所和派出所业务用房等工程项目建设。深化全民国防动员和国防教育,继续关心支持人民武装、武警部队、人民防空和国防后备役建设,维护和巩固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七)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两型”社会发展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导向,以集约利用资源、强化污染整治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走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巩固和发展林业生态县的建设成果。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和森林防火管理及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加快实施宜林荒山造林、林分改造及县城绿化工程,扩大城乡公共绿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强化实行林地用途管制,依法保护林地,扎实调处山林纠纷,维护林区稳定;加快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林、绿道网和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构筑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等生态功能区;加强花鳗鲡、大鲵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兴建驯养救护实验科研基地;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增设尖山寺、燕子岩为县级自然保护区,争取回龙寺、观天嶂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市级自然保护区;加快建设岳溪生态博览园、火山峰森林公园和樱花主题公园。到“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水源涵养林30万亩、完成宜林荒山造林2.7万亩,林分改造12.3万亩,发展种植油茶20万亩,自然保护区占全县陆地面积比例30%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以上。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环境综合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责任考核管理,启动对镇和县直有关单位的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加大环境监测和执法能力建设,规划建设环境监测和监察执法业务用房;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前置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加强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以及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和监控,加强螺河、榕江河、南告水库等饮用水源的综合治理和保护;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完善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积极做好大坪水质净化厂配套管网及二期扩建工程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度,推进螺溪、河口、水唇、南万、东坑等镇生态型污水处理设施的规划建设。继续推进省级“生态示范镇(村)”和国家“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生态文明,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到2015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5%以上。

    3、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根据“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坚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积极培育发展低碳产业,淘汰落后产能,降低高碳产业比重,积极发展高效节电、低碳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电子信息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生态农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大低碳经济宣传力度,改善用能方式,倡导公众绿色、低碳消费,支持发展低碳经济。全县生态与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空气质量保持良好,优于二级标准天气的达标率在95%以上。

    4、着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执行新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高耗能项目建设,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把好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全面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先进适用技术。突出抓好节油节电工作。加大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力度,逐步淘汰政府机关、城市道路、宾馆饭店、公共场所的低效照明产品。倡导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增强全民能源、环境忧患意识和节能减排意识,培养良好节能减排习惯。到2015年,单位GDP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6%左右,年均下降1%;工业能耗总量占全社会总能耗的65%,年均下降1%。

   (八)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把深化改革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围绕建设服务型、法制型、效能型政府,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改革方向,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富县强镇和简政强镇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提高审批效率,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实行政务公开,促进政府部门廉洁、优质、高效服务。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深化部门预算制度、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行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投融资管理,不断激活民间资本投资,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推行BOT、TOT等先进融资方式,发展直接融资,充分发挥市场配套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改革土地供给制度,完善经营性土地使用权的招标、拍卖和挂牌制度。

    3、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粮食流通体制和农村流通体制等方面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深化镇村财务管理制度改革,推进金融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综合改革。

    4、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围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公共卫生均等化、以及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改革,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群众提供安全、高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新型文化管理体制。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深化公益事业单位改革。

   (九)加快规划组织实施,促进投资拉动增长

    “十二五”规划,是我县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各镇、各单位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订实施方案,要根据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主要任务以及重大项目规划,制定各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确保《规划纲要》顺利实施。 

    1、强化规划协调衔接。编制专项规划、年度计划,要加强与《规划纲要》的衔接,确保在总体目标、计划指标上指向一致、在空间布局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提高规划的管理水平和实际成效。

    2、强化指标约束。《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具有法律效力,各镇及相关部门要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管理,将约束性指标、预期性目标及各项任务分解到各个年度计划,列入年度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

    3、强化项目规划实施。“十二五”时期规划重大建设项目85宗总投资218亿元,其中续建项目7宗,新开工项目73宗,预备项目5宗。“十二五”期间规划投资109.3亿元。基础设施类12宗4.2亿元,交通公路类12宗3.2亿元(总投资40亿元潮惠高速陆河段属市重点项目未计入总投资)、工业类15宗65.2亿元,农业类5宗11亿元,生态旅游类11宗11亿元,社会事业及其它类30宗14.7亿元。各有关主管部门、项目单位,要积极开展项目的前期工作,确保按期开工建设,发挥重大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

附表:

1、陆河县“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计划表

 

陆河县发展和改革局编印

二〇一一年三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陆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